“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影响?
高血压: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比平常人多50%;
心脑血管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非常高发;
糖尿病: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比平常人要高4倍;
睡觉打呼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易导致心源性猝死;
…………
很多人应该都知道体重的BMI指数,即用“BMI=体重/身高2 ”这个数值去衡量一个人是否过瘦或者过胖,并且有相应的一套数值供人们参考。但是,BMI只是一个评估体重与身高比例的工具,它并不能真实反映身体脂肪的含量;有新的研究显示,BMI正常、并且“看上去”很苗条的人未必就健康。
不相信?来来来,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第一步:身体站直,呼气(或者直白点儿说把肚子放下来),用皮尺测量腰围(经过肚脐中心的水平围长)和臀围(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计算“腰臀比”(腰围/臀围);如果男性超过0.9,女性超过0.8,恭喜你已经成为“隐形肥胖”的候选人,请自觉进入第二步:用手指捏肚脐边,看看能否捏起2厘米;能捏起来说明你是皮下脂肪多,捏不起来的,搞不好意味着你的脂肪都在“内脏”……所以看起来身材比较匀称,让你“胖的不明显”。
啥?脂肪在内脏?
对的。腰粗、肚子大,可能是内脏脂肪过多造成的。内脏脂肪是包围身体器官的深层腹部脂肪;即使是看起来很瘦的人,也可能内脏脂肪超标。高碳水饮食、久坐少动和长期压力山大,都会促进内脏脂肪积累。
人们往往只注重减掉“皮下脂肪”,而忽视了“内脏脂肪”。因为皮下脂肪显然易见,只要囤积一点儿就会引起特别是爱美女士的注意,想尽办法将其消除。而内脏脂肪隐藏得深,有的体型偏瘦的人也会内脏脂肪多,所以内脏脂肪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胖的明显”容易诱发疾病,但“胖的不明显”同样也会引起很多病症:研究证实,内脏脂肪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二型糖尿病、心脏病和慢性炎症等等一系列严重病症,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可我平时吃的也不是很多啊,怎么会有内脏脂肪呢?”
或许你的食量确实不大,但是请自检一下有没有下面的习惯:爱喝饮料,爱吃甜食,饮食不均衡,久坐不动……当血液中已经有充足的血糖时,多余的血糖就会被储存为脂肪;而如果长期维持高糖摄入的饮食习惯,囤积内脏脂肪的可能性就会很高。喝饮料一时爽,一直喝一直爽;但当这些多余的糖分进入到体内不知不觉变成脂肪,然后脂肪把内脏包裹住,然后血液里也都是脂肪……然后,或许就没有然后了……
好了,知道了内脏脂肪的危害,接下来就要考虑该怎么减掉它了,正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毕竟,开始注重健康的最好时候,就是现在。
01
限制添加糖的摄入
研究表明,摄入越多添加糖的人群,会倾向于蓄积更多的内脏脂肪;过量的果糖摄入,会被肝脏转化为脂肪,增加内脏脂肪囤积。说一千道一万,减少摄入添加糖才是王道。少喝一瓶饮料,少吃一块蛋糕,“美味”和“健康”之间需要有一个取舍;
02
饮食有节制,吃的更健康
避免过多食物的摄入,吃饭七分饱,尤其是对于高热量油炸类食物,形成能量的负平衡(消耗大于摄取)促进脂肪的分解,达到减去内脏脂肪的效果。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间歇性禁食”;有研究指出:间歇性禁食会触发代谢转换机制,有利于细胞健康,改善血糖调节,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对压力的抵抗力,并抑制炎症。此外,间歇性禁食还会降低血压、血脂水平,静息心率,可以改变与肥胖和糖尿病相关的风险因素;
03
运动,运动,还是运动
运动的作用自不必再多说,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很多朋友有一个习惯,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然后就指望着周末集中时间的“猛练”。其实这个习惯并不是很好,正确的做法是:每天至少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量;久坐不动的坏习惯一定要改掉,可以每隔1小时起来稍微活动一下。
夏天到了,又到了展示好身材的季节。曾经“胖的不明显”的朋友们需要摆正心态、找对方法、健康减脂;想一想美好的未来——穿什么都好看,不用担心没码,不用穿黑显瘦,不用刻意搭配显瘦,走在街上不用羡慕人家腿细……最关键的是:不但身材好了,身体也更加健康了啊。
持之以恒,胜利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