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客服热线
400-101-6811
客服组:
在线客服
服务时间:
9:00 - 17:30

电话:400-101-6811
公司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路170号

关于我们            品牌产品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天津阿尔发保健品有限公司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天津  津ICP备05003620号-1

>
>
关于“自我血糖监测”的再认识

关于“自我血糖监测”的再认识

分类:
新闻中心
2023/04/21 09:21
浏览量
 

血糖监测


对于糖友们来说,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测量血糖了;“血糖监测”不仅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而且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通过血糖监测,糖友们可以全面的了解“饮食+运动+用药”的效果、及时找到适合自己健康情况的“最佳搭配”;而且一旦血糖监测的数字趋势有明显的变化,就要立刻想到是不是病情又发展恶化了(注:胰腺功能进行性退化),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同时配合医生制定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小发给大家汇整了“自我血糖监测”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所帮助。



加强对“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视

有些糖友对血糖监测不以为意,认为“既然已经运动饮食调整了”或者“既然已经用药了”,那测不测血糖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的血糖每天24小时都在变化,不密切监测血糖你无法得知你全天血糖变化:是高是低,饭后药物剂量是否给到位;是剂量不足导致高血糖,还是药物过量导致低血糖?

如果不加强对血糖的监测,而仅仅靠“感觉”来指导饮食运动和用药,那无异于“蒙着眼睛开车”,将会大大增加因高血糖导致并发症以及低血糖的风险。

另外,有的糖友比较抵触自我血糖监测,是因为“怕疼”;其实,现在很多牌子的血糖仪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只要按照标准的方法操作,疼痛感非常非常小——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的话,就好像被蚂蚁咬了一口那样。

再说,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趋势,指尖的一点点疼痛那又算得了什么?!

因此,那些还没开始测血糖以及对测血糖还有所顾虑的朋友们,可要改一改观念了;血糖监测尽快做起来~

1

 

血糖仪不准!
或许很多糖友都会有这个疑问:血糖仪的测量结果和医院静脉抽血测量结果不一样咋办?甚至这个疑问演变为“哪个牌子的血糖仪更准”的问题。
其实,别说自己用血糖仪测的数值跟医院静脉的数值有出入,就是到医院做的指血血糖监测,跟静脉抽血测量的结果也会有差别——因为这毕竟一个是“末梢血”一个是“静脉血”,无论是血液本身的葡萄糖含量还是测量使用的方法都有不同,或者说这是两个“体系”,由此导致的差异就是所谓的“系统误差”;另外,自己在家测量的时候,即便所有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随机误差”。也因为如此,“自测血糖”和“医院静脉血糖”就难免有差异了。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会知道其实不存在“哪个牌子的血糖仪更准”的问题了——因为哪个牌子都不准,都有误差。而比“数值准确”更关键的,其实是血糖仪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这样可以帮助糖友从整体上把握自己血糖变化的趋势。如果测量结果忽高忽低,那就会让糖友无所适从、难以决策。从测量稳定性这个角度说,外资品牌应该有比较大的优势。

2

 

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
很多糖友比较纠结到底该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说到底也是想让测量结果“更准确”一些。其实,目前对于测血糖该用第一滴还是第二滴血,各临床指南中对相应的规范化操作尚未完全统一。有研究显示:在手部清洁情况下,用75%酒精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穿刺,避免用力挤压,采用第1滴血和第2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啥叫“统计学差异”呢?所谓统计学差异,是说两个数据的差异是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可以认为这两个数据不是来自同一个总体,而是来源于具有差异的两个不同的总体。
那上面那段话“采用第1滴血和第2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的意思就是说:尽管第1滴血与第2滴血在测量结果上可能确实存在数值差异,但我们不能根据采用的是第1滴血还是第2滴血的测量结果,而做出关于血糖变化趋势的不同判断。
举个例子比方说——
(1)   第1滴血测得的结果是5.8,第2滴血测得的结果是6.2——这个差异尚不足以让我们做出“血糖水平整体变化了”的判断;
(2)   而假设第1滴血测得的结果是5.8,第2滴血测得是9.3,这时候我们就真的要注意了:因为分别采取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测得的不同数值,很可能反应了不同的血糖波动趋势——但是,在一切都是标准化操作的前提下,第1滴血和第2滴血的测量结果恰恰不会出现这样的显著差异。

3

 

血糖趋势图
严格来说,糖友每天至少要测量8个时间点的血糖数值,绘制一天内的血糖变化曲线;特别是在目前“动态血糖仪”还并不普及的背景下。这8个时间点分别是:晨起空腹,早餐前,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睡前。
对于需要辨别“苏木杰现象”或者是“黎明现象”而指导用药的糖友来说,还往往要测量凌晨3点时的血糖。
可能很多糖友对每天测量这么多的血糖值感到有些“无奈”,小发给大家的一些建议是:前期测量的比较多一些,看一看自己哪些时间点的血糖比较稳定而哪些时间点的血糖变化比较大、难寻规律,后续可以专门就那些“没有规律”的时间点重点监测;其余时间点的血糖,可以随机抽查监测。这样,既可以避免反复测量带来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又不会遗漏掉关键的时间点。
当然,对于怎样监测血糖才能达到最好的辅助控糖效果,还需要糖友们多多摸索、同时积极与医生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4

 

血糖检测值的记录与使用
可能很多牌子的血糖仪都会有一个记录血糖的小本本,方便糖友们使用。但是小发觉得这样单纯的“数字”上的记录,并不能很好的帮助糖友调整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以及用药。
小发建议大家除了血糖数值的记录,还要把相应的饮食情况和运动情况扼要的记录下来,看一看不同的“饮食运动”的搭配会对血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平时可能根本没注意到的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比方说:今天吃了20个饺子,餐后2小时血糖10;改天吃了15个饺子,餐后2小时血糖8——那今后就知道了,自己对于“饺子”的耐受性是不大于15个。
当然实际情况远比上面的例子复杂多变;而详细记录下与某一时刻血糖对应的饮食运动等信息,也可以方便自己在去医院就诊的时候,把更全面的信息告知医生,方便医生全方位综合判断、拿出更适合的应对方案。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下,也是小发的亲身经历:小发的早餐后血糖和午餐前血糖都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午餐后血糖则完全没有规律——感觉在不同日期饮食运动差不多的情况下,血糖值却显示出比较大的波动。那这个时候要不要再去纠结到底“哪种食物吃多少”能让餐后的血糖值更“好看”,还是在各方面都已经很注意的情况下把餐后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好?关于这个问题,小发目前还没有答案,也是等着再去和医生交流。
总之,血糖值和相应信息记录的是越详尽越好, 这样可以更多的暴露出问题,从而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5

 

好了,上面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自我血糖监测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而一些执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温水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消毒、避免挤压以防止组织液影响测量结果、选择手指的采血部位……等等的,各位糖友可以参阅相应操作说明和指南,小发在这里不再赘述。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让大家认识到血糖自我监测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测血糖”真正提上日程!

血糖监测


对于糖友们来说,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测量血糖了;“血糖监测”不仅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而且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通过血糖监测,糖友们可以全面的了解“饮食+运动+用药”的效果、及时找到适合自己健康情况的“最佳搭配”;而且一旦血糖监测的数字趋势有明显的变化,就要立刻想到是不是病情又发展恶化了(注:胰腺功能进行性退化),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同时配合医生制定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小发给大家汇整了“自我血糖监测”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所帮助。



加强对“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视

有些糖友对血糖监测不以为意,认为“既然已经运动饮食调整了”或者“既然已经用药了”,那测不测血糖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的血糖每天24小时都在变化,不密切监测血糖你无法得知你全天血糖变化:是高是低,饭后药物剂量是否给到位;是剂量不足导致高血糖,还是药物过量导致低血糖?

如果不加强对血糖的监测,而仅仅靠“感觉”来指导饮食运动和用药,那无异于“蒙着眼睛开车”,将会大大增加因高血糖导致并发症以及低血糖的风险。

另外,有的糖友比较抵触自我血糖监测,是因为“怕疼”;其实,现在很多牌子的血糖仪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只要按照标准的方法操作,疼痛感非常非常小——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的话,就好像被蚂蚁咬了一口那样。

再说,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趋势,指尖的一点点疼痛那又算得了什么?!

因此,那些还没开始测血糖以及对测血糖还有所顾虑的朋友们,可要改一改观念了;血糖监测尽快做起来~

1

 

血糖仪不准!
或许很多糖友都会有这个疑问:血糖仪的测量结果和医院静脉抽血测量结果不一样咋办?甚至这个疑问演变为“哪个牌子的血糖仪更准”的问题。
其实,别说自己用血糖仪测的数值跟医院静脉的数值有出入,就是到医院做的指血血糖监测,跟静脉抽血测量的结果也会有差别——因为这毕竟一个是“末梢血”一个是“静脉血”,无论是血液本身的葡萄糖含量还是测量使用的方法都有不同,或者说这是两个“体系”,由此导致的差异就是所谓的“系统误差”;另外,自己在家测量的时候,即便所有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随机误差”。也因为如此,“自测血糖”和“医院静脉血糖”就难免有差异了。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会知道其实不存在“哪个牌子的血糖仪更准”的问题了——因为哪个牌子都不准,都有误差。而比“数值准确”更关键的,其实是血糖仪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这样可以帮助糖友从整体上把握自己血糖变化的趋势。如果测量结果忽高忽低,那就会让糖友无所适从、难以决策。从测量稳定性这个角度说,外资品牌应该有比较大的优势。

2

 

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
很多糖友比较纠结到底该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说到底也是想让测量结果“更准确”一些。其实,目前对于测血糖该用第一滴还是第二滴血,各临床指南中对相应的规范化操作尚未完全统一。有研究显示:在手部清洁情况下,用75%酒精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穿刺,避免用力挤压,采用第1滴血和第2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啥叫“统计学差异”呢?所谓统计学差异,是说两个数据的差异是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可以认为这两个数据不是来自同一个总体,而是来源于具有差异的两个不同的总体。
那上面那段话“采用第1滴血和第2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的意思就是说:尽管第1滴血与第2滴血在测量结果上可能确实存在数值差异,但我们不能根据采用的是第1滴血还是第2滴血的测量结果,而做出关于血糖变化趋势的不同判断。
举个例子比方说——
(1)   第1滴血测得的结果是5.8,第2滴血测得的结果是6.2——这个差异尚不足以让我们做出“血糖水平整体变化了”的判断;
(2)   而假设第1滴血测得的结果是5.8,第2滴血测得是9.3,这时候我们就真的要注意了:因为分别采取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测得的不同数值,很可能反应了不同的血糖波动趋势——但是,在一切都是标准化操作的前提下,第1滴血和第2滴血的测量结果恰恰不会出现这样的显著差异。

3

 

血糖趋势图
严格来说,糖友每天至少要测量8个时间点的血糖数值,绘制一天内的血糖变化曲线;特别是在目前“动态血糖仪”还并不普及的背景下。这8个时间点分别是:晨起空腹,早餐前,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睡前。
对于需要辨别“苏木杰现象”或者是“黎明现象”而指导用药的糖友来说,还往往要测量凌晨3点时的血糖。
可能很多糖友对每天测量这么多的血糖值感到有些“无奈”,小发给大家的一些建议是:前期测量的比较多一些,看一看自己哪些时间点的血糖比较稳定而哪些时间点的血糖变化比较大、难寻规律,后续可以专门就那些“没有规律”的时间点重点监测;其余时间点的血糖,可以随机抽查监测。这样,既可以避免反复测量带来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又不会遗漏掉关键的时间点。
当然,对于怎样监测血糖才能达到最好的辅助控糖效果,还需要糖友们多多摸索、同时积极与医生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4

 

血糖检测值的记录与使用
可能很多牌子的血糖仪都会有一个记录血糖的小本本,方便糖友们使用。但是小发觉得这样单纯的“数字”上的记录,并不能很好的帮助糖友调整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以及用药。
小发建议大家除了血糖数值的记录,还要把相应的饮食情况和运动情况扼要的记录下来,看一看不同的“饮食运动”的搭配会对血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平时可能根本没注意到的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比方说:今天吃了20个饺子,餐后2小时血糖10;改天吃了15个饺子,餐后2小时血糖8——那今后就知道了,自己对于“饺子”的耐受性是不大于15个。
当然实际情况远比上面的例子复杂多变;而详细记录下与某一时刻血糖对应的饮食运动等信息,也可以方便自己在去医院就诊的时候,把更全面的信息告知医生,方便医生全方位综合判断、拿出更适合的应对方案。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下,也是小发的亲身经历:小发的早餐后血糖和午餐前血糖都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午餐后血糖则完全没有规律——感觉在不同日期饮食运动差不多的情况下,血糖值却显示出比较大的波动。那这个时候要不要再去纠结到底“哪种食物吃多少”能让餐后的血糖值更“好看”,还是在各方面都已经很注意的情况下把餐后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好?关于这个问题,小发目前还没有答案,也是等着再去和医生交流。
总之,血糖值和相应信息记录的是越详尽越好, 这样可以更多的暴露出问题,从而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5

 

好了,上面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自我血糖监测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而一些执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温水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消毒、避免挤压以防止组织液影响测量结果、选择手指的采血部位……等等的,各位糖友可以参阅相应操作说明和指南,小发在这里不再赘述。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让大家认识到血糖自我监测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测血糖”真正提上日程!

血糖监测


对于糖友们来说,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测量血糖了;“血糖监测”不仅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而且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通过血糖监测,糖友们可以全面的了解“饮食+运动+用药”的效果、及时找到适合自己健康情况的“最佳搭配”;而且一旦血糖监测的数字趋势有明显的变化,就要立刻想到是不是病情又发展恶化了(注:胰腺功能进行性退化),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同时配合医生制定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小发给大家汇整了“自我血糖监测”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所帮助。



加强对“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视

有些糖友对血糖监测不以为意,认为“既然已经运动饮食调整了”或者“既然已经用药了”,那测不测血糖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的血糖每天24小时都在变化,不密切监测血糖你无法得知你全天血糖变化:是高是低,饭后药物剂量是否给到位;是剂量不足导致高血糖,还是药物过量导致低血糖?

如果不加强对血糖的监测,而仅仅靠“感觉”来指导饮食运动和用药,那无异于“蒙着眼睛开车”,将会大大增加因高血糖导致并发症以及低血糖的风险。

另外,有的糖友比较抵触自我血糖监测,是因为“怕疼”;其实,现在很多牌子的血糖仪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只要按照标准的方法操作,疼痛感非常非常小——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的话,就好像被蚂蚁咬了一口那样。

再说,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趋势,指尖的一点点疼痛那又算得了什么?!

因此,那些还没开始测血糖以及对测血糖还有所顾虑的朋友们,可要改一改观念了;血糖监测尽快做起来~

1

 

血糖仪不准!
或许很多糖友都会有这个疑问:血糖仪的测量结果和医院静脉抽血测量结果不一样咋办?甚至这个疑问演变为“哪个牌子的血糖仪更准”的问题。
其实,别说自己用血糖仪测的数值跟医院静脉的数值有出入,就是到医院做的指血血糖监测,跟静脉抽血测量的结果也会有差别——因为这毕竟一个是“末梢血”一个是“静脉血”,无论是血液本身的葡萄糖含量还是测量使用的方法都有不同,或者说这是两个“体系”,由此导致的差异就是所谓的“系统误差”;另外,自己在家测量的时候,即便所有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随机误差”。也因为如此,“自测血糖”和“医院静脉血糖”就难免有差异了。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会知道其实不存在“哪个牌子的血糖仪更准”的问题了——因为哪个牌子都不准,都有误差。而比“数值准确”更关键的,其实是血糖仪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这样可以帮助糖友从整体上把握自己血糖变化的趋势。如果测量结果忽高忽低,那就会让糖友无所适从、难以决策。从测量稳定性这个角度说,外资品牌应该有比较大的优势。

2

 

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
很多糖友比较纠结到底该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说到底也是想让测量结果“更准确”一些。其实,目前对于测血糖该用第一滴还是第二滴血,各临床指南中对相应的规范化操作尚未完全统一。有研究显示:在手部清洁情况下,用75%酒精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穿刺,避免用力挤压,采用第1滴血和第2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啥叫“统计学差异”呢?所谓统计学差异,是说两个数据的差异是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可以认为这两个数据不是来自同一个总体,而是来源于具有差异的两个不同的总体。
那上面那段话“采用第1滴血和第2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的意思就是说:尽管第1滴血与第2滴血在测量结果上可能确实存在数值差异,但我们不能根据采用的是第1滴血还是第2滴血的测量结果,而做出关于血糖变化趋势的不同判断。
举个例子比方说——
(1)   第1滴血测得的结果是5.8,第2滴血测得的结果是6.2——这个差异尚不足以让我们做出“血糖水平整体变化了”的判断;
(2)   而假设第1滴血测得的结果是5.8,第2滴血测得是9.3,这时候我们就真的要注意了:因为分别采取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测得的不同数值,很可能反应了不同的血糖波动趋势——但是,在一切都是标准化操作的前提下,第1滴血和第2滴血的测量结果恰恰不会出现这样的显著差异。

3

 

血糖趋势图
严格来说,糖友每天至少要测量8个时间点的血糖数值,绘制一天内的血糖变化曲线;特别是在目前“动态血糖仪”还并不普及的背景下。这8个时间点分别是:晨起空腹,早餐前,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睡前。
对于需要辨别“苏木杰现象”或者是“黎明现象”而指导用药的糖友来说,还往往要测量凌晨3点时的血糖。
可能很多糖友对每天测量这么多的血糖值感到有些“无奈”,小发给大家的一些建议是:前期测量的比较多一些,看一看自己哪些时间点的血糖比较稳定而哪些时间点的血糖变化比较大、难寻规律,后续可以专门就那些“没有规律”的时间点重点监测;其余时间点的血糖,可以随机抽查监测。这样,既可以避免反复测量带来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又不会遗漏掉关键的时间点。
当然,对于怎样监测血糖才能达到最好的辅助控糖效果,还需要糖友们多多摸索、同时积极与医生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4

 

血糖检测值的记录与使用
可能很多牌子的血糖仪都会有一个记录血糖的小本本,方便糖友们使用。但是小发觉得这样单纯的“数字”上的记录,并不能很好的帮助糖友调整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以及用药。
小发建议大家除了血糖数值的记录,还要把相应的饮食情况和运动情况扼要的记录下来,看一看不同的“饮食运动”的搭配会对血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平时可能根本没注意到的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比方说:今天吃了20个饺子,餐后2小时血糖10;改天吃了15个饺子,餐后2小时血糖8——那今后就知道了,自己对于“饺子”的耐受性是不大于15个。
当然实际情况远比上面的例子复杂多变;而详细记录下与某一时刻血糖对应的饮食运动等信息,也可以方便自己在去医院就诊的时候,把更全面的信息告知医生,方便医生全方位综合判断、拿出更适合的应对方案。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下,也是小发的亲身经历:小发的早餐后血糖和午餐前血糖都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午餐后血糖则完全没有规律——感觉在不同日期饮食运动差不多的情况下,血糖值却显示出比较大的波动。那这个时候要不要再去纠结到底“哪种食物吃多少”能让餐后的血糖值更“好看”,还是在各方面都已经很注意的情况下把餐后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好?关于这个问题,小发目前还没有答案,也是等着再去和医生交流。
总之,血糖值和相应信息记录的是越详尽越好, 这样可以更多的暴露出问题,从而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5

 

好了,上面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自我血糖监测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而一些执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温水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消毒、避免挤压以防止组织液影响测量结果、选择手指的采血部位……等等的,各位糖友可以参阅相应操作说明和指南,小发在这里不再赘述。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让大家认识到血糖自我监测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测血糖”真正提上日程!

血糖监测


对于糖友们来说,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就是测量血糖了;“血糖监测”不仅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而且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通过血糖监测,糖友们可以全面的了解“饮食+运动+用药”的效果、及时找到适合自己健康情况的“最佳搭配”;而且一旦血糖监测的数字趋势有明显的变化,就要立刻想到是不是病情又发展恶化了(注:胰腺功能进行性退化),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更全面的检查同时配合医生制定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今天这篇文章里,小发给大家汇整了“自我血糖监测”的一些原则性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所帮助。



加强对“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视

有些糖友对血糖监测不以为意,认为“既然已经运动饮食调整了”或者“既然已经用药了”,那测不测血糖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的血糖每天24小时都在变化,不密切监测血糖你无法得知你全天血糖变化:是高是低,饭后药物剂量是否给到位;是剂量不足导致高血糖,还是药物过量导致低血糖?

如果不加强对血糖的监测,而仅仅靠“感觉”来指导饮食运动和用药,那无异于“蒙着眼睛开车”,将会大大增加因高血糖导致并发症以及低血糖的风险。

另外,有的糖友比较抵触自我血糖监测,是因为“怕疼”;其实,现在很多牌子的血糖仪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了,只要按照标准的方法操作,疼痛感非常非常小——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的话,就好像被蚂蚁咬了一口那样。

再说,为了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血糖变化趋势,指尖的一点点疼痛那又算得了什么?!

因此,那些还没开始测血糖以及对测血糖还有所顾虑的朋友们,可要改一改观念了;血糖监测尽快做起来~

1

 

血糖仪不准!
或许很多糖友都会有这个疑问:血糖仪的测量结果和医院静脉抽血测量结果不一样咋办?甚至这个疑问演变为“哪个牌子的血糖仪更准”的问题。
其实,别说自己用血糖仪测的数值跟医院静脉的数值有出入,就是到医院做的指血血糖监测,跟静脉抽血测量的结果也会有差别——因为这毕竟一个是“末梢血”一个是“静脉血”,无论是血液本身的葡萄糖含量还是测量使用的方法都有不同,或者说这是两个“体系”,由此导致的差异就是所谓的“系统误差”;另外,自己在家测量的时候,即便所有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随机误差”。也因为如此,“自测血糖”和“医院静脉血糖”就难免有差异了。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会知道其实不存在“哪个牌子的血糖仪更准”的问题了——因为哪个牌子都不准,都有误差。而比“数值准确”更关键的,其实是血糖仪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这样可以帮助糖友从整体上把握自己血糖变化的趋势。如果测量结果忽高忽低,那就会让糖友无所适从、难以决策。从测量稳定性这个角度说,外资品牌应该有比较大的优势。

2

 

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
很多糖友比较纠结到底该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说到底也是想让测量结果“更准确”一些。其实,目前对于测血糖该用第一滴还是第二滴血,各临床指南中对相应的规范化操作尚未完全统一。有研究显示:在手部清洁情况下,用75%酒精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穿刺,避免用力挤压,采用第1滴血和第2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
啥叫“统计学差异”呢?所谓统计学差异,是说两个数据的差异是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可以认为这两个数据不是来自同一个总体,而是来源于具有差异的两个不同的总体。
那上面那段话“采用第1滴血和第2滴血与留取静脉血做生化血糖监测作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的意思就是说:尽管第1滴血与第2滴血在测量结果上可能确实存在数值差异,但我们不能根据采用的是第1滴血还是第2滴血的测量结果,而做出关于血糖变化趋势的不同判断。
举个例子比方说——
(1)   第1滴血测得的结果是5.8,第2滴血测得的结果是6.2——这个差异尚不足以让我们做出“血糖水平整体变化了”的判断;
(2)   而假设第1滴血测得的结果是5.8,第2滴血测得是9.3,这时候我们就真的要注意了:因为分别采取第一滴血和第二滴血测得的不同数值,很可能反应了不同的血糖波动趋势——但是,在一切都是标准化操作的前提下,第1滴血和第2滴血的测量结果恰恰不会出现这样的显著差异。

3

 

血糖趋势图
严格来说,糖友每天至少要测量8个时间点的血糖数值,绘制一天内的血糖变化曲线;特别是在目前“动态血糖仪”还并不普及的背景下。这8个时间点分别是:晨起空腹,早餐前,早餐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睡前。
对于需要辨别“苏木杰现象”或者是“黎明现象”而指导用药的糖友来说,还往往要测量凌晨3点时的血糖。
可能很多糖友对每天测量这么多的血糖值感到有些“无奈”,小发给大家的一些建议是:前期测量的比较多一些,看一看自己哪些时间点的血糖比较稳定而哪些时间点的血糖变化比较大、难寻规律,后续可以专门就那些“没有规律”的时间点重点监测;其余时间点的血糖,可以随机抽查监测。这样,既可以避免反复测量带来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又不会遗漏掉关键的时间点。
当然,对于怎样监测血糖才能达到最好的辅助控糖效果,还需要糖友们多多摸索、同时积极与医生沟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4

 

血糖检测值的记录与使用
可能很多牌子的血糖仪都会有一个记录血糖的小本本,方便糖友们使用。但是小发觉得这样单纯的“数字”上的记录,并不能很好的帮助糖友调整自己的饮食和运动以及用药。
小发建议大家除了血糖数值的记录,还要把相应的饮食情况和运动情况扼要的记录下来,看一看不同的“饮食运动”的搭配会对血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可以发现平时可能根本没注意到的影响血糖波动的因素。
比方说:今天吃了20个饺子,餐后2小时血糖10;改天吃了15个饺子,餐后2小时血糖8——那今后就知道了,自己对于“饺子”的耐受性是不大于15个。
当然实际情况远比上面的例子复杂多变;而详细记录下与某一时刻血糖对应的饮食运动等信息,也可以方便自己在去医院就诊的时候,把更全面的信息告知医生,方便医生全方位综合判断、拿出更适合的应对方案。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跟大家分享下,也是小发的亲身经历:小发的早餐后血糖和午餐前血糖都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午餐后血糖则完全没有规律——感觉在不同日期饮食运动差不多的情况下,血糖值却显示出比较大的波动。那这个时候要不要再去纠结到底“哪种食物吃多少”能让餐后的血糖值更“好看”,还是在各方面都已经很注意的情况下把餐后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好?关于这个问题,小发目前还没有答案,也是等着再去和医生交流。
总之,血糖值和相应信息记录的是越详尽越好, 这样可以更多的暴露出问题,从而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5

 

好了,上面跟大家分享了一些自我血糖监测过程中的原则性问题;而一些执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比如温水肥皂洗手后用75%酒精消毒、避免挤压以防止组织液影响测量结果、选择手指的采血部位……等等的,各位糖友可以参阅相应操作说明和指南,小发在这里不再赘述。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让大家认识到血糖自我监测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测血糖”真正提上日程!